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,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“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、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,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,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。” 中国西藏网讯 铁山山腰,哈达般的云雾缠绕其间;铁山脚下,氤氲空气中茶田里涌动绿浪。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波密县境内的易贡茶场,平均海拔约2000米,周边森林茂密、云雾环绕,是出产茶叶的好地方。 始建于1960年的易贡茶场,自1963年起开始发展茶叶生产。茶树在这里根深叶茂,茶场完成了历史任务,逐渐没有了往日盛况。变化和“逆袭”始于2010年,易贡茶场纳入广东省援助对象。2020年,易贡茶场实现扭亏为盈,现已成为一家集本土茶苗繁育、高原茶叶种植、生产、加工、销售、培训及红色旅游的全产业链综合型国有企业。 “新时代出家人的路该怎么走?出家人的价值是什么?又是什么为我们宗教领域撑起一片安宁的天空?”僧人阿旺次仁在演讲中的一连串发问发人深思。他道出自己的答案:“我思索了很久,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,是无数共产党员凭着那份永恒的追求和对祖国的忠诚,带领我们各族兄弟姐妹共同创造的。祝祖国越来越强大,我们永远跟党走!”“我们深知‘团结稳定是福、分裂动乱是祸’,只有社会稳定,各民族才能繁荣进步,各宗教才能共享昌明。” “以拉萨市为例,当地初步形成了‘行、游、住、食、购、娱’六大要素相配套的产业体系,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增强,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日益重要,在促进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、长治久安中的作用日益凸显,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贡献日益显著。”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新闻发言人汪晓冬介绍,“2021年,全区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4153.44万人次,同比增长18.5%,实现旅游总收入441.90亿元,同比增长20.6%。” 6日,由青海大学藏医学院、西藏藏医药大学联合主办的全国首届藏医药博士生论坛上,来自西藏、青海、云南等地区的高校、科研院所和藏医院专家与14位博士研究生,就藏医药学未来的发展趋向、促进不同医学体系和学科的学术思想交流等,深入研讨。 青海大学常务副校长李丽荣表示,青海大学藏医学院现已发展成为集本科、硕士、博士、留学生教育为一体的藏医药人才培养中心,特别是2021年,获批了中医学(藏医)一级学科博士点、中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,实现全省中藏医药发展史上新的突破。
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,是必须完成的“时代答卷”。立足新时代,面对乡村振兴这一张“考卷”,西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,以“特色”为引擎助推乡村发展,答好乡村振兴的特色答卷。西藏自治区在“特”字上做文章,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“深度”开发,变成特有的名优产品。有“千年核桃之乡”的山南市加查县,实施核桃肽深加工项目,制造核桃肽、核桃蛋白等,切实提高核桃附加值,延伸产业链条;有“莲花秘境”之称的林芝市墨脱县,发展高端茶产业,种植总面积已超过25000亩,茶叶已成为带动民众增收致富的“金叶子”;有“西藏粮仓”之称的日喀则市以青稞、珠峰绵羊、珠峰牦牛、蔬菜瓜果、乳业、藏鸡为重点的“6+N”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巩固,特色农牧产业布局初步成型……以特色为引擎,全力抓好农业发展,不断增强乡村产业核心竞争力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让农牧民群众走上致富路,过上好日子。 “自从我到长沙工作之后,许多有意向到区外工作的学生都在问我这边的情况,我都会鼓励、动员他们到区外就业。”嘎玛拉珍说,“在长沙,环境好、待遇好、同事好,有发展空间,能提升专业能力,趁着青春年华,为什么不去区外的世界闯一闯呢。”山南市桑日县在全县范围内启动开展“青稞小课堂”活动,邀请社会各界人士讲身边“小道理”“小政策”“小故事”“小变化”“小心得”,凝聚人心、鼓舞士气、树好榜样。山南市人民检察院深入乃东区泽当街道办事处琼嘎顶社区,开展了以“家庭教育法治化 做一名合格的家长”为主题的《家庭教育促进法》宣讲活动,向60名学生家长宣讲《家庭教育促进法》和《反家庭暴力法》。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,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“对困难群众,我们要格外关注、格外关爱、格外关心,帮助他们排忧解难”“要针对特困人员的特点和需求精准施策,按时足额发放各类救助金,强化临时救助,确保兜住底、兜准底、兜好底”。 一系列举措陆续推出:允许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个人住房、消费贷款等延期还本付息;延续执行失业保险保障阶段性扩围政策,向广大失业人员发放失业补助金,向失业农民工发放临时生活补助;对因疫情影响暂时失业、未参保的困难人员,给予临时救助;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,发放临时价格补贴;为困难群体代缴基本养老、医疗保险费,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;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,扎实推进乡村振兴、促进共同富裕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“要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,把种粮大户组织起来,积极发展绿色农业、生态农业、高效农业”。今年的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明确提出,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,提高农机装备水平。这些都为我们在新发展阶段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重要遵循。要认识到,农业现代化是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基础,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保障,其关键就在科技进步,核心是通过科技的力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、土地产出率、资源利用率和绿色发展水平,使农业产业包含更多的科技含量、更大的就业容量、更好的生态质量。在迈向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,如何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,不断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,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支撑,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深入思考的课题。 第四,大力培育数字技术人才,增强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内生动力。人才是实现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素。在这一过程中,既要统筹人才培养规划,加快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高层次人才培养,还要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、引进和使用中的主导作用,培育适应需求的高端人才;既要深化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人才培育模式,加强职业教育培训,注重人才创新意识和能力培育,还要发挥认定机构、行业协会、咨询机构、培训机构等第三方作用,促进形成综合性的数字化人才培育体系。
8月8日,航拍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青海湖。初秋时节,素有“高原蓝宝石”之称的青海湖天高云淡、波光粼粼。 祁增蓓 摄夏日里,被誉为“神山”的冈仁波齐峰和有“圣湖”之称的玛旁雍错生机盎然。冈仁波齐峰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境内,是冈底斯山脉的主峰,山体终年积雪,优雅壮美。 中国空间站第2个实验舱段——梦天实验舱已完成出厂前所有研制工作,于近日运抵文昌航天发射场。后续,梦天实验舱将按计划开展发射场区各项总装和测试工作。目前,发射场设施设备状态良好,参试各系统正在有序开展各项任务准备。 其六,新技术革命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链更趋包容化。随着互联网与移动智能终端广泛普及,一方面,全社会各个群体可以依托工业互联网等载体,低成本获取知识和提升创新技能,参与、推动、实施具体的创新活动,在创新过程中发挥作用、创造价值;另一方面,创新链上的各类创新主体通过深入挖掘个性化需求,创新产品、服务、流程等,高效地满足各种个性化需求,使创新成果为所有人共享,所有人都从创新活动中受益。 其七,新技术革命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链更趋场景化。新技术革命条件下,5G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通用性、渗透性、融合性贯通了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,形成万物互联、人机交互的数字世界、智能空间,这不仅为工业互联网创新提供了新的创新载体、试验空间,也大大降低了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多样化动态融合的成本。工业互联网创新链更趋场景化,有利于持续丰富工业互联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,持续提升工业互联网各创新链主体技术创新对制造业全行业、全流程的辐射带动及转型赋能能力,不断增强创新链上各类主体的创新能力。 西藏自治区以独有的生态环境为特色,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、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,建设美丽生态新乡村。从以前靠天放牧、逐水草而居,到如今以合作社为载体进行规模化养殖的那曲市申扎县农牧民,因为有了统一管理,牲畜出栏率提高,草场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,实现了牧民增收与生态保护的双赢;从当年河谷里全是沙土,几乎看不到绿色,到如今的山南市隆子县隆子镇,人工沙棘种植面积达50.33平方千米,森林覆盖率超过40%,曾经荒凉的河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;从昔日靠伐木、放牧为生的村民到如今开设家庭旅馆、办藏家乐、卖土特产,依靠林芝市米林县境内优美的自然风光,不少农牧民拓宽了增收渠道,吃上了“生态旅游饭”……以特色为引擎,在坚持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的前提下,发展生态经济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让群众吃上“生态饭”,过上好日子。 习近平总书记4月29日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:“要坚持全国一盘棋,确保交通物流畅通,确保重点产业链供应链、抗疫保供企业、关键基础设施正常运转。” 与4月18日相比,7月26日全国高速公路货车流量增长10.3%。7月1日至28日,全国铁路货物发送量、公路货运量、监测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、主要国际航空口岸货邮运输量、邮政快递业务量分别达到2019年同期的111.1%、95.6%、116.4%、103.7%、185.2%。
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,是必须完成的“时代答卷”。立足新时代,面对乡村振兴这一张“考卷”,西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,以“特色”为引擎助推乡村发展,答好乡村振兴的特色答卷。西藏自治区在“特”字上做文章,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“深度”开发,变成特有的名优产品。有“千年核桃之乡”的山南市加查县,实施核桃肽深加工项目,制造核桃肽、核桃蛋白等,切实提高核桃附加值,延伸产业链条;有“莲花秘境”之称的林芝市墨脱县,发展高端茶产业,种植总面积已超过25000亩,茶叶已成为带动民众增收致富的“金叶子”;有“西藏粮仓”之称的日喀则市以青稞、珠峰绵羊、珠峰牦牛、蔬菜瓜果、乳业、藏鸡为重点的“6+N”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巩固,特色农牧产业布局初步成型……以特色为引擎,全力抓好农业发展,不断增强乡村产业核心竞争力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让农牧民群众走上致富路,过上好日子。 就业是民生之本,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。近年来,阿里地区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,将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最大民生工程、民心工程,全面动员、高位推进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 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,阿里地区驻河北、陕西两省就业联络服务站通过建立就业援藏长效机制,扎实开展就业援藏工作,并收集、整理和发布就业信息,做好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在陕、冀两地就业的协调联系和后续跟踪管理服务,有效促进了阿里地区高校毕业生在两省实现高质量长期稳定就业。 “青稞育种、高寒高海拔牧草种质资源改良与利用、高原生态保护与修复、藏医药传承创新、高原医学等高水平研究成果有力支撑了西藏高质量发展。首次绘制青稞全基因组遗传图谱,填补了国际空白。”赤来旺杰说,首次绘制牦牛全基因组物理图谱,挖掘与牦牛适应性、生产性能等相关基因32个,突破了4750米以上高海拔牧区母牦牛一年一胎关键技术难题,规模化牦牛繁育出栏目标提前至2.5岁;选育出澎波半细毛羊、象雄半细毛羊、雪域白鸡、藏西北白绒山羊等畜禽新品种,克隆技术首次应用于藏猪保种;5个草品种成为西藏自治区首批审定的牧草新品种,初步构建海拔4600米以下区域人工草地建植的主栽牧草品种和相应配套技术体系;首次揭示了西藏优质矿泉水“八大特征”。 据悉,参加婚礼的移民管理警察,有的工作在高寒缺氧的雪山荒漠;有的驻守在艰苦偏远的原始森林;有的朝气蓬勃刚成为戍边民警;有的则默默耕耘已在边疆奉献了近20年。 “等疫情结束,我们再结婚”“最近单位太忙任务太重,没法回来……”据悉,对参加活动的12对夫妻而言,这是一场迟到的婚礼,大多数民警因为执勤执法任务繁重,多次推迟婚期。 上午10时30分,12位身着警服英姿飒爽的新郎,牵着身披洁白婚纱温柔美丽的新娘穿过“幸福之门”踏上婚礼的舞台,分享彼此的情感故事。婚礼仪式在新郎们精心为新娘准备的舞蹈《爱你》中拉开帷幕。在现场嘉宾的共同见证下,新郎们单膝跪地向新娘求婚,集体喊出“我爱你,嫁给我吧”,现场掌声与欢呼交融、笑容与泪水相伴,场面温馨而幸福。 8月2日,封面新闻采访到《蜀藏》丛书主编之一、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勇先教授。据他介绍,《蜀藏》是一套新编大型巴蜀历史文献丛书。2014年,四川大学与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签订合作协议,四川大学负责编纂整理,由巴蜀书社和成都时代出版社共同出版。 《蜀藏》集巴蜀珍稀文献之大成,堪称是一部展示巴蜀文化数千年绵延不断的历史家谱。全套书分为经学、史学、子学、文学、方志、舆地、舆图、山水、名胜古迹、旅游、经济、科技、水利、交通、传记、教育、民族、目录、金石、艺术、医学、谱牒等24类,总字数达两亿余字。2016年底,《蜀藏》丛书首批成果正式出版。目前已出版16类,剩余部分将在2023年底前全部完成出版工作。